为啥银行理财“不保本”了?
经济日报
银行理财“赔本”近期频频登上热搜,不保本扰动投资者预期。为啥客观地看,银行在打破刚兑、理财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过程中,不保本银行理财出现净值回撤甚至“浮亏”,为啥符合市场规律,银行也将成为常态。理财投资者应树立理性、不保本长期的为啥价值投资观念,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投资组合。银行
此前,理财银行理财经历了较长的不保本“保本保息”时期,让投资者误认为投资理财没有风险、为啥稳赚不赔。银行究其原因,彼时的银行理财并非真正资产管理产品,而被异化成“高息存款”产品。
从法律层面看,存款产品与资产管理产品是有严格区别的。前者“保本”,属于债权债务关系,后者不“保本”、收益随市场波动变化,属于信托关系,即“受人之托、代客理财”。
2018年4月“资管新规”发布后,出于防范金融风险、规范市场发展考量,银行理财开始转型、整改,普遍转为净值型产品,投资者每日可看到该产品的净值变化,紧随市场或涨或跌。
但需注意,由于“资管新规”过渡期截至2021年12月末,在此之前,投资者并未明显感受到银行理财的收益波动。
进入2022年,绝大多数银行理财完成整改,加之进入3月份后,国内外权益市场出现短期大幅调整,债券市场收益率也低位震荡,因此,多款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浮亏、甚至跌破净值,引发高度关注。
分析近期变化,具体原因有三。第一,全球流动性趋紧,美国股票、债券市场波动加剧,海外市场对A股和债券市场形成一定压力;第二,俄乌地缘冲突加剧了全球的通胀担忧,强烈冲击着国际金融市场,避险情绪快速上升;第三,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,海外经济复苏进程放缓,对一季度经济活动带来压力。
风物长宜放眼量。需意识到,银行理财“保本”时期,投资者看似获取了稳定收益,但无形中也损失了本属于自己的超额收益;不再“保本”后,尽管可能暂时亏损,但若市场行情上扬,所有收益也归投资者所有。
不过也要承认,与国际市场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相比,我国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还有一定差距。接下来,期待市场给予更多耐心,金融机构需加快修炼内功,投资者也应秉持理性心态,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推动我国资产管理市场持续完善、不断成熟。
来源/经济日报头条号(作者郭子源)
(责任编辑:热点)
- 奥特莱斯看上了跨境电商 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
- 美国通胀维持高位 联储展开更多加息行动的压力加大
- 贵金属冲高回落 市场聚焦美国1月通胀数据
- “真愚蠢”!爆料“拜登下令炸北溪管道”的记者要拜登向美国人说清楚
-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王稳:应加强RCEP区域内金融监管机制的顶层设计
- 个人养老金基金最新成绩出炉 四类产品全亮相
- 多家航司重启“抢人”模式 有岗位报名者数以千计
- “日元先生”:日本央行换帅后或于四季度加息 美元兑日元将跌至120
- 易会满重磅发声,中字头板块昨日大涨 中金研报指出,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估值中枢有提升空间
- 北向资金小幅净买入5.99亿元 泸州老窖净买入4.72亿元
- 美议员抹黑中阿关系 阿根廷驻美大使听不下去了
- 涨停板复盘:沪指收涨0.28% 氢能概念午后活跃
- 亚马逊语音助手Alexa表现太差劲,硬件团队今年将亏损100亿美元
- 杭州银行回应“无实际控制人”:不会对经营管理产生不利影响